9月23日,在这个胜利油田曾以此命名的日子,远在千里之外的华东石油工程公司竞赛现场传来捷报,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6年业务竞赛(石油工程板块)钻井液专业技术和钻井液工决赛中,代表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参赛的优秀选手分获团体第一和团体第二的优异成绩,其中,两个专项都取得个人2金2银2铜的客场最好成绩。
荣耀加身载誉而归,胜利精神代代传承。取得优异竞赛成绩的背后,是胜利人独有的胜利精神薪火相传,是参赛选手五个月来不忘初心、刻苦训练的真实见证,是学院培训团队系统化培训、专业化管理结出的累累硕果。
一二三段层层选拔,参赛选手精诚团结
优秀选手的选拔贯穿于整个赛前培训过程。能否选出代表胜利工程公司最高水平的选手,关系到最终的比赛成绩。这两个参赛项目的员工基数偏少,选拔工作必须慎之又慎。培训项目组设计制定了三段选拔模式,逐次遴选优秀学员,确保最终参赛选手个个精英。
培训选拔工作在上半年就早早启动了,初选人数三倍于参赛名额。经过一个月的培训,第一次选拔更侧重于理论知识,拼的就是知识储备,比的就是理论功底,选拔是残酷的,淘汰是必然的。参训选手更是喊出了“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口号。更难能可贵的是参赛选手没有把同学看成是竞争对手而是当成最好的朋友,互结对子,互助共进。李光、陈鹏两位种子选手每天早上5:00就起床相互提问20个简答题,再把所提问的20道题默写一遍才吃早餐。
第一阶段的胜出,没有让选手们迷失方向,而是更加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他们白天练技能,晚上学理论,大部分选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训练学习,甚至一日三餐的饭后间隙时间也全部利用起来。学员之中有多次参加油田竞赛及2011年中国石化竞赛的老选手,也有第一次参加的新学员,老选手无私的将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分享给新学员,帮助他们共同提高。
第二次、第三次选拔由油田钻井液技术专家、技能大师、首席技师、高级技师组成评定小组,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按照竞赛技术文件要求组织实操和理论考核,兼顾历次的大考和小考的成绩,最终分别选定了12名参赛选手。
优选师资功力深厚,言传身教技艺精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胜利工程公司和职业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调集了校内校外知名专家、教授、技能大师组成集训教练组,胜利油田钻井液领域响当当的名字都赫然在列:石油工程高级专家郭保雨、钻井院副总工程师李公让、石油工程公司技能大师郭良、环保专家方绍燕副教授、刘日华副教授等。从理论教学到实操训练,一对一辅导,手把手演示,大家齐心协力、配合默契,充分地发挥了导师们“航标灯”的作用。
培训项目组分阶段制定了科学详细的训练方案和合理有序的训练目标,并根据选手的训练情况适时进行调整。项目组始终坚持每周召开教练会,总结阶段成果,安排下一步培训方案;始终坚持每周一小考、两周一大考,以考促培、以考促练,提高学员内在学习源动力,确保学员阶段性学习成果能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始终坚持培训与竞赛标准同步,无论是实际操作项目项点,还是计算机内容、理论简答题,都与正式比赛的标准、题目内容和出题方式尽可能接近。
教练们十分清楚每个实操项目的要点和细节,都会影响最终的比赛结果。吃透技术文件标准、指导操作规范到位是必须要做的,甚至有些容易被裁判忽视或看不到的操作细小环节,教练们也要求选手做到既要标准规范,又要抓住裁判的“眼球”。
钙离子滴定项目中,标准要求最后清洗移液管,为了节约时间,教练将其调整到移液结束后就立即清洗,但这样容易造成裁判看不到或忘掉,于是,教练要求参赛选手边清洗操作边大声说出“清洗移液管,移液管清洗干净、归位”,以提高此环节裁判的注意力。细微之处见真功,他们教的不仅仅是操作技能,还有“严细实”的工作精神。
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班长李佩,虽然他在第三阶段选拔考试中被淘汰了,但是他的心半刻也没有离开这个团队,一直在微信群里为大家加油鼓气。同时,为了节约大家的学习时间,他帮助队友们整理理论试题,勇于担当实训器材的搬运、清理、摆放等耗时、耗体力的服务工作。他把团队精神延续发扬,并转化为行动。
培训流程科学规范,创新模式助力成长
“我院在赛前培训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流程科学、模式高效、机制完善的培训体系,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项目。”学院副院长王吉坡介绍说。正如王院长所言,在近年来中国石化职业技能业务竞赛中,由胜利职业学院承训的选手已取得19金19银15铜的好成绩。
本次赛前培训也同样在这样的培训体系下平稳有序实施,培训项目组采取全封闭管理,始终保持老师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的“三同时”状态,随时协调解决学员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培训过程中,除了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引导技术、教练技术等培训手段之外,在培训模式创新方面也亮点诸多,助力选手不断成长进步,为好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基础。
训一训,气质提升行动巧。参赛选手比赛时入场的气质和形象能赢得裁判的良好印象,为此专门进行了系统的训前军事训练,制定了标准的考场进门口号与请示礼仪标准用语,站有军姿,行有气质,动有样子,巧妙地提高了选手赛场行为的规范度。
变一变,选手应变有提高。为了提高选手对不同的场地适应能力,训练中适时更换场地与裁判进行考核,发现一些在同一场地没有出现的隐性问题,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提升。在实操训练时,采取突然指定某个选手进行某一项目操作,并且严格考察,提高选手应对突发变动的应对能力和处置水平。
补一补,有的放矢短板少。在最后一个阶段的集训过程中,教练组适度减少了理论与实操的考核次数,引导学员注意全面掌握所学内容,查找自己“木桶”中的短板,以求容纳更多的“水”。在这个压力缓冲阶段,每一名选手在学习和训练中都能有的放矢地补齐补强短板,向全能型转变,整个参赛团队技能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聊一聊,心理辅导效果好。大部分选手参赛前是有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的,项目组专门邀请心理辅导老师通过上课,观察每个人的心理状况,再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心结,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此举对选手舒缓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比赛、调整平和心态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赛场上,胜利代表队着装统一、精神饱满、纪律严明。比赛中,参赛选手沉着冷静、操作娴熟、发挥稳定,充分展现了胜利选手们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业务技能,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只要有汗水和坚持,就会有自豪和喜悦,优异的竞赛成绩为寒冬期提振工程板块的精气神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